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查看
行业动态

她成长优秀女干部系列报道(一)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25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她是一束光,在一往无前的改革高地上,风雨无阻搏击长空。她是一阵风,在波澜壮阔的发展浪潮中,勇往直前闯出一片新天地。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随处可见交通运输行业的优秀女干部。她们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见证行业发展壮大。从“赶上时代”成长为“引领时代”的中流砥柱,她们的成长经历,体现了交通人敢闯敢干的奉献和担当精神。从今日起,特别推出《见证40年·“她”成长》系列报道,宣传优秀女干部典型事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正能量。

  

  成平 务实就是我的诗

  “我生性务实,工作性质也要求务实。喜欢诗和远方,但崇尚务实。”交通运输部原安全总监成平一开口,给人的印象就是理性、严谨。

  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成平进入西安公路学院(长安大学前身)桥梁与隧道专业学习。“没有考虑过这个专业是否适合女性,选择它是性格使然。”她说。

  “我跟改革开放有缘。从读大学到进入部机关工作,今年正好40年。”40年中,她见证了行业安全、标准规范体系的“从无到有”,用稳健的笔触写出了一首务实的诗。

  关注最多的是安全

  “我的微信签名,是‘平安、平和、平实’,头像是‘平安’。”成平关注最多的就是安全。

  上世纪90年代末,交通部开始编制公路安全评价规范。当时大家对公路安全的认识不统一,只有高速公路有安全防护设计和相应设施,普通公路基本不设防。出了事故,大家也自认倒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法律意识的增强,普通公路也通过专项经费实施安保工程。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构建双重预防体系,即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体系。

  “构建双重预防体系非常重要。”成平说,部党组对安全管理高度重视。2009年,交通运输部成立安全司,并于2014年将其调整为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部党组书记杨传堂提出制定交通安全体系,标志着部对安全的重视从机构层面到了理论层面。

  刚开始大家不知从何处入手。安全体系的含义、内涵、理念是什么,怎么做?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时任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司长成平与工作人员一同学习研究国家有关文件、民航和国外的一些安全体系,消化吸收,编制完成了交通行业安全体系。

  关于做好安全工作,成平作了一个比喻——人没病的时候,要花精力防病。

  现在,成平正积极呼吁推动编制“风险一张图”。以公路为例,通过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分段在地图上标出红黄蓝绿,对应采取管理和防范措施。政府管理部门、公路管理单位或安全监管及使用者,一看地图就可多加关注、提前防范,提升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前瞻(预防)性和针对性。

  “有了理论和技术办法,法律跟上,安全水平才能在本质上提高,避免重大事故是绝对可能的。”成平表示。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今年3月10日全国政协全体会议的大会发言中,她建议进一步推进国家海上救助体系建设。9月28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十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如何推进国家海洋救助保障体系建设”建言献策,让成平十分欣慰。

  “老百姓、社会对安全的第一要求,就是及时和有效。距离这个要求,目前肯定还有差距。”成平说这也是她推动此事的原因。

  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建立

  参加工作初期,成平在公路局技术处负责技术标准。最开始,技术处只有数得过来的二三十本标准,原则性的规定多,有一些量化的关键指标,细化的方法、前瞻导向的内容少。

  “标准从部管的20多本发展到今年过百本,从政府标准,到企业标准、协会标准,属性也从强制到推荐,从国家到地方。”成平回忆,1981年版的技术标准编制完成时,虽然包括高速公路的标准,但是平纵指数等关键内容及一些概念都是抄国外,如何本土化科研设计面临挑战。

  “建设京津塘高速公路时,集中了当时部直属央字头队伍参与科研勘探设计,光设计审查就开了无数次会。”成平回忆,当时原交通部副部长王展意都直接参加设计审查。

  “桥梁设计规范原来就一本,现在按不同桥型和材料编制到了10本,同时还有配套细则。”成平认为,标准永远滞后于实践,是实践的总结,这不意味着标准走在后面,要有实践作为标准的支撑。

  有兴趣、有投入、有责任心

  “国家机关干部的胸怀和视野要宽广,站位要高。这是岗位要求,否则怎么出行业政策和指导性文件?”成平说,“刚工作时因为到地方受到尊重,我就想尽快到一定年纪,从‘小成’变成‘老成’,起码客观上看起来与受到的尊重相称。”

  成平时刻提醒自己,不论性别与年龄,都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胜任岗位需要,还要有担当,善于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别人的尊重。

  “发展没有定式,前提是要喜欢你的工作。”成平回忆,她刚工作时审标准规范稿,出于对技术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发现问题后的成就感,往往能在座位上一坐半天。对于工作,她的理解就是:要有兴趣、有投入、还要有责任心。

  工作之外,成平还十分喜欢体育运动。作为部网球协会的一员,她积极参加活动。“运动挺好的,也能修炼性情。”成平笑着说。

  

  许春风 缘系交通 终生不悔

  “这个职业不能含糊,也不能模糊!”提到她的职业,许春风言语间透出坚定。

  1981年就读于上海海运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前身),1985年进入交通部工作……30多年风雨兼程,从交通新兵到交通运输部财务审计司司长,许春风亲历了我国交通管理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见证了交通运输行业的跨越发展,参与了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投融资机制创新。

  当年投身交通,被许春风称为机缘;而后一心一意做事业,则是她一生的选择。

  把沿海港口跑了个遍

  “刚工作不久,我就赶上了交通运输行业的重大变革。”许春风娓娓道来。上世纪80年代初,天津港作为港口管理体制改革首个试点,在港口下放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1985年,第一批港口下放正式开始,税制改革也随之启动。“当时部里面组建了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办公室,从规划、财务等部门选派人员,成立了七八个人的工作组。我主要负责财务方面的工作。”就这样,刚参加工作,对各项业务尚未熟悉的许春风,同蓬勃发展的行业一起迎来了改革的浪潮。

  1989年,原交通部副部长林祖乙带队前往合肥对接下放事务。“已经跟省里的领导约好了时间,但突遇大雾,航班取消了,我们只得连夜从武汉开车前往合肥。”往事历历在目,许春风打开了话匣子,“我们颠簸在漆黑的路上,快到大别山区,有人提议唱个歌壮壮胆吧。林副部长唱了一首家乡的歌,之后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距离感和疲惫感都消失了。”那一次,工作组从武汉驱车到合肥,用了整整一夜。

  “逐一进行现场调研,一遍一遍核对基数,对接财务方面各项事务,签订交接协议……那几年我几乎把沿海港口跑了个遍。”许春风说。当时的交通运输条件远不如现在,晕车的许春风不知吐了多少次,车上靠窗的位置成了她的“专座”。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2003年,我国34个港口基本实现政企分离。结合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的征收港口建设费以及“以港养港”政策,充分调动了多层次、各方面的积极性,我国港口建设日新月异。“作为一名交通人,能够参与到这次跨时代的改革当中,真的感到十分骄傲。这既是组织的培养,更是持续深化改革给我个人带来的机遇。”许春风说。

  攻坚克难 精研细琢

  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就在这一年,新任财审司司长许春风主动作为,带领全司踏上了持续开拓创新的改革之路。

  这项改革不仅仅是财政关系的调整,更关系到整个管理体系架构的升级完善。实施过程中,理顺新旧机制至关重要。“资金问题往往是各方面改革衔接的直接反映,需要我们不断协调争取财政等相关部门支持。交通发展稳增长、防风险的双重压力,我们必须研究如何破解交通投融资难题。”许春风说。

  近几年,交通运输行业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可这位工作上的女强人在家庭生活中却有着补不完的“短板”。常年在外奔波,提起家人,许春风满是愧疚:“我特别感谢我的爱人,对家庭付出了很多,孩子也很自立、很理解我。我不断充实自己,给孩子树立榜样,起到示范作用。”

  “刚工作的时候,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此后的工作态度和处事方式对个人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凡事都琢磨细、研究透,尽到自己最大努力将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以后的路就会不一样。”许春风说,国家越来越重视女性发展,交通强国建设为交通战线千万女性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今后更要发挥好“半边天”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在新时代征程中谱写巾帼新华章。

  

  张晓冰 用心用情 向上向善

  “改革开放40年带给我什么?”面对这个问题,交通运输部离退休干部局局长张晓冰露出了亲切且具感染力的笑容,“我与交通结缘于大学,一路走来算是交通运输发展的亲历者、受益者和见证者。”

  这份与交通不解的缘分萌芽于学生时代,成长于工作历程,深植于亲历交通运输发展的日日夜夜。近两年,张晓冰专注于老干部工作,以交通人特有的专业素养和昂扬的精神风貌,孝老爱亲、向上向善,发扬和传承老一辈交通人的宝贵精神和经验,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线工作 见证交通运输变迁

  谈起与交通的结缘,张晓冰笑着说:“1980年我进入大学学习公路专业知识,那时候对交通一点都不了解,算是误打误撞进入了行业。”就是这么一撞,撞出了与交通的不解之缘。

  完成了公路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等课程后,张晓冰进入公路技术和质量管理一线工作。此后,夏日酷暑时节的烈日下,高耸入云的桥塔上,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隧道中,时常有她穿梭的身影……

  2011年,张晓冰作为第十二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到云南挂职,对口扶贫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上江乡付坝村。几年间,她见证了怒江两岸交通的变迁。张晓冰坦言:“作为交通人,我亲身体会到‘要想富,先修路’是老百姓对交通的期盼和依赖。”

  岗位转换 因“传承”而感动

  “晓冰,短短的时间里,老干部工作在你的带领下,展露了新气象,取得了明显成效。你的真心关怀和热情优质服务让大家心里很暖。”在张晓冰的手机里,保存着很多老干部发来的感谢信息,饱含深情的字句间流露出对张晓冰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的认可。

  2016年,张晓冰在部离退休干部局开始了一段全新的工作历程。刚刚调任时,张晓冰的内心也有过波动——对于自己热爱并且专注了30多年的专业,她打心底里不舍。“我几十年干的都是业务,现在却转到服务管理岗位,开始确实有点不理解。”张晓冰坦言,随着对老干部工作的了解,她的思想认识也发生着改变,“每位老同志身上都有闪光点,这是我们交通运输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老干部身上的宝贵经验和专业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传承。能够从事这份工作,是一种光荣!”

  从心存不舍到被“传承”的力量所感动,老同志的喜与乐在张晓冰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在工作中,张晓冰将对“小家”的爱与“大家”的爱融为一体。“该上班的时候想上班,该下班的时候想回家”,这句简单的话,道出了张晓冰对事业和家庭关系的理解。在她看来,工作和家庭不是对立的,都需要全身心投入,享受过程,乐在其中。

  “部里老同志的年龄跨度很大,有50多岁的,也有100岁高龄的,服务他们不能‘一刀切’。必须和他们心贴心,用心去体会、用心聆听。”在工作中,她将女性细腻、柔软、善于沟通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老同志感受到阳光一样的温暖,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近两年,我们开展了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央地一体化’养老服务试点——养老驿站建设,组织老同志进行‘候鸟式’养老体验。对于有困难的空巢老人,我们开展了一对一的对口帮扶。”将老同志当亲人,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张晓冰坚持的工作原则。“今年,我们还开展了‘走访百家大调研’活动,每一个局领导都要带队走100家,覆盖全部离休干部以及空巢家庭、困难家庭。”在她眼中,服务老同志不是一项任务,而是值得奉献的事业。

  在张晓冰看来,老干部工作是一项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要引导老同志为党和人民发挥正能量。“下一步,我们不仅精准服务好老干部,还将积极探索老干部智库的建设,为发挥好老同志的优势作用搭建平台。”张晓冰补充,老同志的家教家风也可以影响很多人,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对交通精神传承,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意义非凡。

  

  王绣春 服务出行 满满获得感

  “对我来说,从事交通运输服务工作,是一段与行业共成长的经历……”在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和敲门声中,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王绣春向记者讲述了她的“交通故事”。

  从原铁道部到交通运输部,从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到城市轨道交通……王绣春多年的工作轨迹,都凝聚在这几个节点中。也正是这几个重要节点,让她得以见证改革开放40年来,交通运输行业的巨大变迁。

  见证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仅北京有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现在不同啦,到去年年底,全国共有34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55条、总里程4642公里。”谈起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王绣春如数家珍。

  自1969年建成第一条线路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用不到3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15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背景下,运营安全压力越来越大,网络化运营管理、对服务可靠度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系列新问题、新要求摆在了眼前。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交通运输部组织多方力量,对当时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的29个城市进行了全面调研,并组织力量广泛收集整理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2017年7月,交通运输部城市轨道交通处应运而生,正是在这个时候,有过铁路工作经历的王绣春被指派分管城市轨道交通。

  “虽然在铁道部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也曾在出租汽车管理处与城市轨道交通工作有交集,但对我来说,这仍旧是一个新鲜领域。”王绣春说。

  经过充分调研和总结,王绣春带领的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团队起草的《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以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发布了,紧接着又起草并推动发布了交通运输部部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

  “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如今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台阶。”王绣春感慨,未来的轨道交通发展,将提供更加安全可靠、便捷舒适、智慧高效和健康可持续的运营服务。

  提供高品质服务

  曾就读于北方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前身)运输经济专业的王绣春,2013年调入交通运输部,先后在城乡客运管理处、出租汽车管理处工作。

  对于王绣春来说,进入交通运输部之后,工作有很大转变——在出租汽车行业改革中,她所面对的已不再是中规中矩的工作计划和方法,而是随时到来的各方压力。

  在无时不在的工作压力下,王绣春对于生活中的角色心存歉意:“对于家庭还是有所亏欠的,家里的很多事情实际上是顾不到的,最忙碌的时间里,都是家人在默默支持,承担所有的家务并照顾我。”

  工作中,她时常要出入条件艰苦的环境,作为一名女性,王绣春并未觉得自己与常人不同。“一直没觉得自己在性别上跟男性有多大差别,工作岗位和性质决定了肩上的责任和担当,而非性别。我会从社会的需求、从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可能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让人民满意,让人民有切实的获得感。”王绣春说。

0374-3271036

Copyright@2025 Wanli Transport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7026342号-3

地址:河南省许昌市莲城大道与百花北路交叉口万里大厦20层

  • 万里集团官方微信

  • 万里运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