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山高地险,江河纵横。上世纪40年代初,“西部歌王”王洛宾在青海湖畔的金银滩草原创作了经典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只是,那时交通不便、山高路远,他与他歌中深深眷恋的卓玛姑娘从草原一别,便是一生。最终,这首歌的歌词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如今,交通发达,往来便捷。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持续大力支持下,青海交通人坚持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接力奋斗,在青藏高原不断续写交通运输新篇章。青海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苦寒”不再是这座高原的代名词,古老的高原文明被激活,与现代文明交流互通、交相辉映,焕发出勃勃生机。 内畅外连,山不再高路不再远 首都北京距离青海西宁1600多公里。6月20日,记者乘坐民航客机经过两个多小时飞行,便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飞抵了西宁曹家堡机场。 北京正值酷暑时节,西宁却凉爽宜人。汽车驶出机场,一路高速公路,半小时车程便进入西宁市区——完全一副现代化大都市模样——四周高楼林立,城市快速路纵横交错,车流、人流川流不息。 记者所住酒店位于西宁市五四大街,这里更是热闹非凡。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商业街区里,商场、影院、酒店、酒吧、餐馆等商业设施应有尽有。正值中午时分,街巷里人头攒动,姑娘们裙袂飞扬,小伙们阳光帅气,整座城洋溢出青春与活力。 “‘交通+商贸物流’成就了这座现代化大都市。”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副巡视员刘国华说,青海省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已探明矿产资源达130多种,但受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严格约束,全省资源开采型和生产加工型企业很少,就连日用消费品大都也要从省外运进来。高效的交通与物流体系,引领并支撑着这座西部城市的消费与发展。 改革开放前,从内地往青海,山高路遥远。落后的交通运输,连当地人民基本的出行和生活物资运输需求都保障不了,成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当时,青海全省公路多为砂路,通车里程只有1.4万公里,等级公路仅有8000多公里。全省没有相对成熟的民用机场。航运几乎为零,筏运等原始运输方式还存在于民间。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桑杰对那段岁月刻骨铭心:“上世纪70年代,我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工作,那时候县城开往西宁的客车每天只有一辆,路况、车况很差,去一次西宁,天不亮就得出发,车子摇摇晃晃,从早上走到傍晚,近10个小时,到西宁浑身都是土。”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建设,国家层面持续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青海省委、省政府紧抓机遇,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公路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弥补资金不足,为公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和资金保障。 40年来,青海省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643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五五”时期的628倍。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全面实现了跨越发展。 公路加速成网。2002年平安至西宁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青海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随后,西宁至马场垣、西宁至大通、平安至阿岱等高速公路陆续建成……2017年,全省公路总里程突破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含一级路)达3900公里,实现了所有市州通高速公路,所有县级行政区通二级公路,98.6%的乡镇、97.1%的建制村畅通。 铁路不断延伸。1984年,青藏铁路西格(西宁—格尔木)段运营,2006年格拉(格尔木—拉萨)段建成通车;2014年,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拉萨—日喀则)铁路全线开通运营……2017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299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18公里。 民航加紧布局。1991年,西宁曹家堡机场建成;2007年,西宁曹家堡、格尔木机场的扩建改造顺利完成。随后,青海玉树等民用机场相继开工建设。2017年,全省民航通航里程12.5万公里。 邮政基础网络不断优化。近5年来,邮政普遍服务网点由185个增加到457个,实现“乡乡设所”目标。全省建制村直接通邮率达61.79%,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41.5%;建成“邮政+电商”、“快递+电商”综合服务平台117个;协调开通西宁至德令哈、玉树、格尔木航班邮路,填补了空白。 目前,青海全省航道总里程达到749.91公里,通航总里程达到662.69公里,各类船舶252艘,水运企业10家。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青海交通运输行业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近1639亿元,是前5年的3倍。青海交通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弘扬“两路”精神,开拓创新,苦干实干,新建了2443公里高速(含一级)公路、1461公里二级公路和1.1万公里三级及以下公路。全省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公路网络。 40年砥砺奋进,青海连通内地、畅通省内、反应快速、保障有力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为各族人民群众全面实现小康和全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奠定了扎实基础。 生态优先,各族群众畅享绿色发展路 青海山脉纵横、峰峦重叠,湖泊众多、水网密布。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脉横亘境内;全省集水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380条,其中包括“中华水塔”——三江源。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8月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交通运输发展必须严守生态环保底线,坚持保护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 位于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公伯峡黄河库区段,两岸地势陡峻、岩层破碎。全长40公里的循陇高速公路,东起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接牙同(牙什尕—同仁)高速公路,其中15公里路线恰好从这片库区穿越。如何保护库区环境不受破坏,成为交通运输部门面临的巨大挑战。 经过多方案科学论证比选,循隆高速公路建设者最终选用了“‘桥接隧、隧连桥’组合、‘七隧八桥’穿越”的方案,通过公伯峡黄河库区;在施工组织方面,还首次大胆创新使用了船舶水运辅助公路施工的方案,从根本上杜绝了对黄河库区段脆弱生态的毁灭性破坏。 “架桥过峡,隧道钻山,避免了从山体上大面积开挖线路。”6月22日,青海省公路建设管理局循隆项目办主任韩连涛介绍,按照最初的施工组织方案,还需要在山上开挖40公里施工便道,而借助库区便利条件、运用船舶水运辅助施工,不仅不用因修便道破坏山体,施工成本还节约了1.4亿元。 正在建设中的310国道大循(大力加山—循化段)公路项目,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简称循化)境内。建成后,当地群众外出将彻底告别滚石路段多、冬季山路结冰等交通风险,并将青海循化至甘肃临夏间的车程由原来的3小时缩减为1小时。 大循公路项目办主任刘文军说:“该项目部分线路位于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为了确保沿线水资源不受伤害,我们投资300多万元,在沿线设置了14级沉淀池,隧道施工排水经过有资质的水质检测单位检测,全部达标。” 103省道西甘(西宁—甘禅口)段公路,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是西宁市通往互助北山森林公园和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景区两个国家AAAA级景区的重要通道项目。 2016年,青海省交通运输部门投资7500万元,对西甘公路“十二盘”一带18公里路段进行了生态修复,使历史遗留下的大片裸露边坡变成了青山。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第一”的发展理念在青海交通运输系统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累计投入资金105亿元,在交通建设项目中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投资1.1亿元,对青海湖、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相关路段进行了生态恢复治理。全省高速公路宜绿化路段绿化率达100%,普通国道宜绿化路段绿化率达90%。高速公路养护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100%,国省干线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回收率达95%、循环利用率达62%。 今年,青海省进一步提出,要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绿色路、旅游路。据了解,尖扎至共和公路已列入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试点项目,曼大公路克图至大通段、扎麻隆至倒淌河公路改扩建工程、扎隆沟至碾伯镇公路、扁都口至门源公路等项目则被定为省级绿色公路试点项目。 绿色交通送来八方宾客,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如今,一到周末,青海及周边省市的自驾游大军纷纷涌向西宁周边,乡村游成为市民的热门选择。 大通县边麻沟村的山花和苗木变成了“摇钱树”,百亩花海和十几公里栈道让看花、赏景、休闲融为一体,让游客彻底回归自然。边麻沟村村民经营的家庭旅馆里客人络绎不绝。 据统计,到2017年年底,青海省乡村旅游接待点3111家,发展农(牧)家乐3111家、14195人;12万农牧民从中受益,2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业实现脱贫。 深化开放,古老高原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 历史上的青海,是赫赫有名的“青海道”,又称南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和文明交往的重要通道。今天的青海,更加深刻体会到,只有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连通周边、融入世界,才能打开发展的新通道。 驱车西行,从湟水河畔到青海湖边,从莽莽高山到千里草原,从乡村到城市,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公路网络,带来了文明、和谐、高效的交通出行环境,也为农牧民创造了新生活。 便捷的交通让美丽的青海湖走向了世界。公路两旁的许多牧民放下牧羊鞭,办起了旅馆、商店、饭馆,经营起了骑马、照相等旅游业务。 6月23日,记者在青海湖畔看到,数百公里的沿湖公路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游车辆络绎不绝。一个个大型停车场里,也都停满了车辆。 近年来,青海省自驾游数量持续攀升。2007年以来,省外自驾车旅游数量平均每年增长近10万辆,截至2017年年底已达到143万辆。 据统计,2017年,青海省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4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实现旅游总收入近382亿元,增长23%。 青海地处五省中枢,在72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却仅有不到600万常住人口。这便意味着,省内消费能力深入挖潜的空间有限,只有进一步实现与周边融合、向世界开放,才能将优质的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实现更大价值。 目前,青海全省范围内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省道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四省区相接的省际出口共有47处,其中与甘肃相接的省际出口有27处、四川相接的有9处、西藏相接的8处、新疆相接的有3处。截至目前,所有省际出口中,已建成15处。 青海省正在加快推进“连通周边”的通道建设。按照规划,预计“十三五”末,青海与甘肃相接的省际出口可建成18处,与四川相接的省际出口可建成3处,与西藏相接的省际出口可建成3处,与新疆相接的省际出口可建成2处。 此外,东连陇海、北接兰新、西通南疆、西南连接拉萨、东南通达成都的铁路网正在形成中;“一主八辅”的机场格局正在建设中。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根据《规划》,甘肃、青海两省将着眼国家安全,立足西北内陆,面向中亚西亚,把兰州—西宁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支撑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城市群。该城市群总面积9.75万平方公里,其中,青海部分涉及2市3州,共计19区(县),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3%。 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毛占彪表示,青海省正在全力推进一批公路建设项目,加快推动实现“东部成网、西部便捷、青南通畅、省际联通”的公路网;只要兰州—西宁城市群规划和公路网目标得以实现,青海经济社会面向未来的发展就能得到充分保障。 历久弥新的高原文明,让青海面向未来更有底气;逐步完善综合立体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让青海“走出去”更加自信。青海,已经醒来,未来正快步向她走来! 60多年前,慕生忠将军在中央230万元经费支持下,带领筑路军民在“世界屋脊”修通了2000多公里青藏公路,创造了奇迹,也立起了“两路”精神的巍巍丰碑。这是永不过时的精神、永不褪色的丰碑。站在新起点,奋斗新时代,开辟新未来,青海交通人在“两路”精神激励指引下,正在阔步前进! |
Copyright@2025 Wanli Transport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万里集团官方微信
万里运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