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在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是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交通运输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应当先行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心转变的要求,及时推进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势在必行,交通服务业发展潜力很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就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宏观经济背景。他认为,现有经济增长模式遇到很大挑战,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显著加大,增长模式转型势在必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主要内容是:改变粗放低效的增长方式,提高增长效率;通过创新形成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全体人民合理共享发展成果;提高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和质量。 他提出,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政策重点是纠正过低的、被扭曲的要素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让价格起作用,让政府的社会性管制起作用;改进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考核指标和机制,不单纯追求GDP中的经济指标;继续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的服务对象将会发生变化。高耗能产业的原料和产品、技术含量低的商品,其运输量的比重会逐步下降。我国在经历了重工业的较大发展时期之后,下一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很大,交通运输业的创新潜力很大。 “两次革命”推动交通发展 “过去近三十年发生的‘交通革命’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它以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最大化为目标,通过资本投入驱动,主要追求量的增长。未来交通面临的新‘交通革命’是交通服务的提升,它以交通服务业产业规模的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创新驱动,更加注重质的提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关于交通“两次革命”的论述令与会人员耳目一新。胡鞍钢认为,未来中国交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选择,是全面转向现代服务业,全面建设创新型行业,走绿色交通发展之路,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胡鞍钢提出,交通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提高三个比重:交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所提高,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比重有所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贸易占全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有所提高。具体在促使交通服务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产业方面,应该实现五个目标:进一步提高乡镇、建制村的公路通达率,进一步提高乡镇、建制村的班车通达率,发挥交通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增值的作用、协助减少贫困的作用、促进农村就业方面的作用。在满足旅客出行和货物运输的更高要求方面,应该实现三个目标:在运输枢纽上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提高交通线路的网络化程度,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 在加快发展中实现产业转型 “路堵了,就修路;路通了,汽车数量增长;路又堵了,继续修路……”在谈到北京交通运输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思路时,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刘小明形象地道出了传统思维发展交通的局限。 5月26日,北京机动车总数突破300万辆,同时作为全国枢纽城市,北京拥有较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条件,但仍然面临交通拥堵、交通运输效率不高的问题。 刘小明表示,北京已经确定了转型的基本思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在发展中实现交通行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加强技术开发和应用,依靠科技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实现交通增长方式的转变;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制定规划和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运输企业开展综合物流等服务。 江苏省交通厅副厅长李先友也同与会人员分享了江苏推进交通产业转型的实践与探索。江苏在推进交通产业转型方面将继续加强重点交通工程建设,以基础设施先行引导交通产业转型;推进综合运输枢纽提升改造,实现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以加快港口航道建设为基础,全力推进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转变;以农村交通条件改善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运输产业的加快发展;以运输组织结构调整为抓手,加快客运向公司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以有效压缩运输成本为目标,推进传统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 李先友建议交通部加强政策研究,更加关注公路、水路之间以及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开展全国性综合运输发展战略与规划等研究工作,为各地交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同时,实行分类指导,鼓励政策创新,强化省际协调。 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晓航从交通发展理论分析入手,阐述了我国交通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董明望展示了交通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研究成果。两位专家认为,目前,交通发展处在战略机遇期、需求快速变化期、建设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现阶段必须充分发挥交通的正社会效用,更加重视减少负社会效用,推进交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交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创新是转型的有效途径 港口是“喝油”大户,2006年上海港用油131863吨。其中,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RTG)采用柴油机发电,能耗大、排放大。针对这个问题,上海港进行了RTG“油改电”实验,应用效果证明,这种方式可节约能耗费用75%,节约能源60%。“抓斗”大王、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包起帆带来了许多上海港节约能源、提高港口效率的新鲜案例,向与会人员展示了科技创新对推动交通产业转型的广阔前景。 包起帆认为,转型中的港口科技创新主要包括现代港口物流服务和港口物流装备的节能降耗。目前,港口物流除了传统的装卸、仓储、集疏运功能外,在物流链整合、功能扩展和增值性服务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港口物流的信息系统利用率不高,尚无统一标准,存在信息“孤岛”,难以实现数据交互和业务协同。港口作为重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作为支撑,才能提升现代港口物流技术水平。 包起帆还介绍了上海港在散杂货、集装箱、汽车滚装物流系统方面的创新举措。其中,在港口集装箱运输的电子标签自动识别系统方面,在交通部的支持下,上海港于2005年年底开展了“两港一航”工业性试验,在上海港至烟台港航线上完全实现了集装箱运输环节的自动识别和实时信息交换。今年,上海港还将开通采用新一代智能集装箱电子标签的“中国上海—美国萨凡纳(Savannah)”集装箱运输示范航线、“上海—重庆”长江航线、“中国上海—欧洲”集装箱运输示范航线。 除了科技创新外,与会专家还就如何通过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等推动交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问题交流了意见。 来源:中国交通报 |
Copyright@2025 Wanli Transport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万里集团官方微信
万里运业官方微信